山上冰川白雪皚皚,山下森林綠樹蔥蔥。初冬,位于四川省阿壩州的黑水縣風景獨好。此時的黑水縣紅色旅游扶貧帶,又迎來了新一波游客,為當地居民帶來額外收入;而遠在浙江海寧務工的黑水鄉親,也開始思量著,這個冬天該購置些什么回家……
如今的黑水,已不可同日而語。今年2月,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黑水縣退出國家級貧困縣序列,提前近一年完成“摘帽”任務。
脫貧“摘帽”的背后,是黑水和海寧黨政攜手,持續兩年多的不懈努力。自2018年新一輪東西部扶貧協作與對口支援工作開展以來,海寧市積極選派優秀干部人才赴黑水縣開展掛職幫扶工作,在勞務協作、培訓交流、企業投資等多方面結出豐碩成果。截至今年10月,海寧已累計選派各類干部人才63人次,助推黑水縣貧困發生率由18.7%下降至0.03%。
兩年多來,在海寧掛職干部積極指導下,黑水縣建設了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、黨員廉政教育基地等項目,加速紅色旅游扶貧帶發展,助推黑水群眾持續增收致富。目前,黑水縣紅色旅游扶貧帶累計接待游客1.8萬多人次,總收入達110萬元,帶動群眾戶均增收5000余元。
海寧還不斷選派干部人才赴黑水縣推動各產業整體提升。針對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建設實際,他們選派農業農村條線干部人才赴黑水掛職,推動晴朗鄉萬畝果蔬產業園建設,并采用“龍頭企業+專合社+基地+農戶”模式,實現園內覆蓋農戶人均年增收634元;在色爾古鎮投資3000余萬元建設全域旅游產業孵化園,預計帶動1000多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。
東西部扶貧協作,海寧不只雪中送炭,更注重激發內生動力,從“輸血”走向“造血”。
目前,海寧累計選派5名懂就業管理的干部,通過設立扶貧車間和公益性崗位實現就業托底,累計開發扶貧車間崗位1800余個;探索“貧困村+產業”“貧困村+企業”等多途徑壯大村級集體經濟,累計消費扶貧金額1500萬元,帶動貧困人口1872人次。